9月―我們都可以成為心靈超人

您好!願您平安!

前言

歡迎您關注王淑英Carol Wang Therapy“覺醒的心靈世界”。這是一個學習用心靈的眼光,去體會生活中發生的人事物帶給我們的啓發,並領受其中的新發現帶來生命成長的園地。盼望這個小石子能在您心靈的湖畔激起一些共鳴的漣漪。

【成為一位共情的傾聽者,並不代表你必須同意對方的觀點。】

我們都可以成為心靈超人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句話出自《孟子·告子上》,意思是說,見到別人遭受不幸或苦難時,每個人都會產生同情、憐憫之心
,這是人類普遍具有的本性。在心理學上我們用「共情」和「同理」來説明這種心境和表現,套用現在來自全臺無數紛紛前往
花蓮救災的人被賦予的新頭銜,能發揮這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精神的人,我們也可以統稱為「心靈超人」。

9月―我們都可以成爲心靈超人

人們在經歷痛苦事件時,有三個共同的心理需求:被看見、被聽見、被愛。現代人承受各樣瞬息萬變的挑戰,加上不是每個人
在困境中都會主動尋求心理諮商的幫助,頂多就是向身邊信任的親友訴苦,那麽,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好好學習幾招如何在第一
時間成為別人的心靈捕手,也能及時避免更多不幸的意外發生。

 

回想20多年前我剛開始從事心理療癒工作,總是不忍心看到別人受苦,急於提出解決方案和建議,不知不覺説的比聽的還多。
如今我深信大部分來訪者的心理需求是渴望有人聽他們說,説完就可能好了一大半,如果過程中用「共情」和「同理」允許他
們體驗自己的情緒,幫助他們先解決心情,再解決事情,問題的答案往往就浮現在他們的心裏。

於是,我歸納出以下幾個傾聽的步驟:

1. 當我們聽到他人的痛苦時,要先檢視自己的心理狀態,若可以就放下自己的壓力,先為自己戴上「氧氣面罩」,再去幫
助別人。

2. 誠懇地表達:「請你再多說一些」—— 讓對方繼續說。不論對方說什麼,我們都不打斷,也不對號入座。

3. 繼續鼓勵對方:「我想聽你說全部的經過」—— 讓他們暢所欲言。

4. 詢問對方:「對你來說,最難開口的部分是什麼?」——這能帶領你們進入更深層的探索,並用更好奇、更關愛的肢體
語言去傾聽。

5. 繼續探索:「這當中最大的恐懼是什麼?」—— 這可以觸及潛意識層面。無論是語言或非語言,都傳達出願意傾聽、
不評判的態度,並營造一個安全的氛圍,使對方更願意敞開心扉分享。

6. 「説完後讓你感覺如何?」——讓他們繼續說。

 

當我們傾聽時,若能給予專注的眼神、共情而積極的關注,以及一顆開放的心,就能傳遞出這樣的信息:「我不會離開你,我
會陪伴你。你可以在這裡安心地分享你的故事。」

7月―從大罷免反思人生的逆境與關係的對立

以上這六個步驟無需太多專業的訓練,只要持續把鎂光燈照在對方身上當一個人被充分允許體驗他的情緒,並接受不帶批評
的傾聽,我可以保證他的心理問題已經解決七八成了
建議大家不妨試試看。

其實「共情」和「同理」兩者還是有些許的差異,今天我就藉機給大家科普一下:

共情  (Empathy)   是能與他人連結、調頻,去感受他人所感受的能力。

共情可以細分為四種類型:

1. 認知型共情(Cognitive Empathy)
透過思考、理性理解對方的情感與狀態。屬於最初階的共情。

2. 情感型共情(Emotional Empathy)
你從心裡感受到對方的情緒,敞開心胸與他同頻共振。聖經上對這種共情有一個很貼切的描述,就是「與喜樂的人要同樂
;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馬書12:15)。

但要留意自己是否會承擔過多悲傷和別人的痛苦,記得要「多觀察,而不是一味地吸收對方的情緒」。

3. 直覺型共情(Intuitive Empathy)
有些人天生可以透過直覺去感應他人,但這可能帶來過多資訊,需要進一步查驗。

4. 靈性型共情(Spiritual Empathy)
這類人能看到他人內在的光明與美善,這是人性最真誠的一面。

成為一位共情的傾聽者,並不代表你必須同意對方的觀點。共情更像是一種「共振與感受」,而並非「吸收與承擔」。情緒是
極具傳染性的,若沒有意識地自我保護和立心理疆界,陪伴的幫助者往往也會深陷其苦而不可自拔,這就是所謂的「沾染」,
需要在靈裏警醒禱告。

7月―從大罷免反思人生的逆境與關係的對立

什麼是「同理」(Compassion)?
「Compassion」字面意為「與他人一同受苦」。「同理」更偏向「行動導向」。

同理可以分為五個層次:

1. 普通的同理(Ordinary Compassion)——「我不希望看到他人受苦。」
當有人痛苦時,我也感到難過,希望他能好過些。這是最基本的人性慈悲。

2. 理解的同理(Compassion of Understanding)——「我想了解發生了什麼事。」
引導對方更多分享苦情。説明了:傾聽就是愛;理解中有醫治。

3. 認同的同理(Compassion of Recognition)——「我不把自己看作和你不同。」
我們只是彼此認出:我們在同一條船上。我不僅懂你的處境,我也曾經歷過相似的難處。

4. 真理的同理(Compassion of Truth)—— 「透過提問,我們一起探討事情的真相。」
真相可能會帶來痛苦,但若我們試圖保護對方免於痛苦,就永遠無法觸及問題的核心。表明你的陪伴會帶給對方勇氣去面
對真相。

5. 可能性的同理(Compassionate Possibilities)—— 我們能看見對方作為一個完整、美麗的人類的存在,看見他們內在
有待展現的潛能與光芒。

7月―從大罷免反思人生的逆境與關係的對立

常聽人說:「台灣最美的風景就是人心的善良」。就像這次花蓮的天災就讓各地的「超人」蜂擁而至,川流不息。不論你從事
哪一種專業,面對生活中困難的處境時,盼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懂得聆聽別人的「心靈超人」。

 

您的心靈摯友/導師,

王淑英 Carol Wang
2025/9/30

您好!願您平安!

前言

歡迎您關注王淑英Carol Wang Therapy“覺醒的心靈世界”。這是一個學習用心靈的眼光,去體會生活中發生的人事物帶給我們的啓發,並領受其中的新發現帶來生命成長的園地。盼望這個小石子能在您心靈的湖畔激起一些共鳴的漣漪。

【成為一位共情的傾聽者,並不代表你必須同意對方的觀點。】

我們都可以成為心靈超人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句話出自《孟子·告子上》,意思是說,見到別人遭受不幸或苦難時,每個人都會產生同情、憐憫之心,這是人類普遍具有的本性。在心理學上我們用「共情」和「同理」來説明這種心境和表現,套用現在來自全臺無數紛紛前往花蓮救災的人被賦予的新頭銜,能發揮這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精神的人,我們也可以統稱為「心靈超人」。

9月―我們都可以成爲心靈超人

人們在經歷痛苦事件時,有三個共同的心理需求:被看見、被聽見、被愛。現代人承受各樣瞬息萬變的挑戰,加上不是每個人在困境中都會主動尋求心理諮商的幫助,頂多就是向身邊信任的親友訴苦,那麽,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好好學習幾招如何在第一時間成為別人的心靈捕手,也能及時避免更多不幸的意外發生。

 

回想20多年前我剛開始從事心理療癒工作,總是不忍心看到別人受苦,急於提出解決方案和建議,不知不覺説的比聽的還多。如今我深信大部分來訪者的心理需求是渴望有人聽他們說,説完就可能好了一大半,如果過程中用「共情」和「同理」允許他們體驗自己的情緒,幫助他們先解決心情,再解決事情,問題的答案往往就浮現在他們的心裏。

於是,我歸納出以下幾個傾聽的步驟:

1. 當我們聽到他人的痛苦時,要先檢視自己的心理狀態,若可以就放下自己的壓力,先為自己戴上「氧氣面罩」,再去幫助別人。

2. 誠懇地表達:「請你再多說一些」—— 讓對方繼續說。不論對方說什麼,我們都不打斷,也不對號入座。

3. 繼續鼓勵對方:「我想聽你說全部的經過」—— 讓他們暢所欲言。

4. 詢問對方:「對你來說,最難開口的部分是什麼?」——這能帶領你們進入更深層的探索,並用更好奇、更關愛的肢體語言去傾聽。

5. 繼續探索:「這當中最大的恐懼是什麼?」—— 這可以觸及潛意識層面。無論是語言或非語言,都傳達出願意傾聽、不評判的態度,並營造一個安全的氛圍,使對方更願意敞開心扉分享。

6. 「説完後讓你感覺如何?」——讓他們繼續說。

 

當我們傾聽時,若能給予專注的眼神、共情而積極的關注,以及一顆開放的心,就能傳遞出這樣的信息:「我不會離開你,我會陪伴你。你可以在這裡安心地分享你的故事。」

7月―從大罷免反思人生的逆境與關係的對立

以上這六個步驟無需太多專業的訓練,只要持續把鎂光燈照在對方身上當一個人被充分允許體驗他的情緒,並接受不帶批評的傾聽,我可以保證他的心理問題已經解決七八成了建議大家不妨試試看。

其實「共情」和「同理」兩者還是有些許的差異,今天我就藉機給大家科普一下:

共情  (Empathy)  是能與他人連結、調頻,去感受他人所感受的能力。

共情可以細分為四種類型:

1. 認知型共情(Cognitive Empathy)
透過思考、理性理解對方的情感與狀態。屬於最初階的共情。

2. 情感型共情(Emotional Empathy)
你從心裡感受到對方的情緒,敞開心胸與他同頻共振。聖經上對這種共情有一個很貼切的描述,就是「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馬書12:15)。
但要留意自己是否會承擔過多悲傷和別人的痛苦,記得要「多觀察,而不是一味地吸收對方的情緒」。

3. 直覺型共情(Intuitive Empathy)
有些人天生可以透過直覺去感應他人,但這可能帶來過多資訊,需要進一步查驗。

4. 靈性型共情(Spiritual Empathy)
這類人能看到他人內在的光明與美善,這是人性最真誠的一面。

成為一位共情的傾聽者,並不代表你必須同意對方的觀點。共情更像是一種「共振與感受」,而並非「吸收與承擔」。情緒是極具傳染性的,若沒有意識地自我保護和立心理疆界,陪伴的幫助者往往也會深陷其苦而不可自拔,這就是所謂的「沾染」,需要在靈裏警醒禱告。

7月―從大罷免反思人生的逆境與關係的對立

什麼是「同理」(Compassion)?
「Compassion」字面意為「與他人一同受苦」。「同理」更偏向「行動導向」。

同理可以分為五個層次:

1. 普通的同理(Ordinary Compassion)——「我不希望看到他人受苦。」
當有人痛苦時,我也感到難過,希望他能好過些。這是最基本的人性慈悲。

2. 理解的同理(Compassion of Understanding)——「我想了解發生了什麼事。」
引導對方更多分享苦情。説明了:傾聽就是愛;理解中有醫治。

3. 認同的同理(Compassion of Recognition)——「我不把自己看作和你不同。」
我們只是彼此認出:我們在同一條船上。我不僅懂你的處境,我也曾經歷過相似的難處。

4. 真理的同理(Compassion of Truth)—— 「透過提問,我們一起探討事情的真相。」
真相可能會帶來痛苦,但若我們試圖保護對方免於痛苦,就永遠無法觸及問題的核心。表明你的陪伴會帶給對方勇氣去面對真相。

5. 可能性的同理(Compassionate Possibilities)—— 我們能看見對方作為一個完整、美麗的人類的存在,看見他們內在有待展現的潛能與光芒。

7月―從大罷免反思人生的逆境與關係的對立

常聽人說:「台灣最美的風景就是人心的善良」。就像這次花蓮的天災就讓各地的「超人」蜂擁而至,川流不息。不論你從事哪一種專業,面對生活中困難的處境時,盼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懂得聆聽別人的「心靈超人」。

 

您的心靈摯友/導師,

王淑英 Carol Wang
2025/9/30